【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2020-01-13 09:52:10
admin
據悉,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位于敦煌市東三危山后山的東南部,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共發現地面遺跡145處,其中,礦坑114處、礦溝8條、崗哨12處、房址8座、選料區3處。本次調查確認玉礦礦脈三條,基本沿山體走向呈東西向分布。各類遺跡沿礦脈走向分布于山體南北兩側。礦坑均為露天開采,多為古代遺存,部分為現代開采,少量現代礦坑、礦溝系在古礦坑基礎上開采形成。地表遺物有玉料、石器和陶片、鐵器碎塊等。陶片采集標本主要有器口、耳、腹、底、蓋,以夾砂灰陶和紅褐陶為主,素面居多,部分飾戳印紋、斜繩紋、刻劃紋,均為手制。
玉文化是東方文明、特別是華夏文明區別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玉料來源研究是玉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廣泛開展及大量透閃石玉器的發現和出土,學者們開始探討內地透閃石玉料的來源問題,并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西北地區,提出了“玉石之路”“昆山玉路”“和田玉路”之說。但和田玉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進入內地,學界尚無定論。玉料的來源及貿易研究,對揭示早期社會先民的活動范圍、社會組織形態及相互關系、生產力發展水平、稀有資源的利用與社會復雜化進程等都有重要價值,但學術界對此研究仍很薄弱。為此,200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甘肅肅北地區進行了早期玉石之路調查,并在馬鬃山發現了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學在開展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遺址調查時對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進行了復查,之后刊發了調查簡報,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鑒于該遺址在開展早期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自2011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開展了國家文物局“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發掘”“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群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于2014年新發現了馬鬃山寒窯子草場玉礦,2015年新發現了敦煌旱峽玉礦,2019年,對旱峽玉礦遺址進行了發掘。
河西走廊玉礦遺址是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一批集采礦、選料、防御等于一體的采礦聚落址,從實物層面展示了公元前兩千紀以來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的采玉活動,對研究玉礦開采及相關的采礦技術、選料技術、行業組織、社會管理等各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源自:敦煌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