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者在敦煌研究院作“書寫的溫度”主題系列講座
2018-08-01 10:37:26
admin
柯孟德博士在題為“從考古書籍到創作書,從東方到西方”的講座中,首先向我們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和意義。敦煌是印刷書籍和寫本資源的重要集中地,包容與交匯是敦煌文化不變的內在特征。敦煌的發現物自二十世紀初至今,深刻影響著整個西方世界對于書籍的觀念。他藉四十年來從事跨文化藝術品研究的經驗,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論點:是否東方玩古董,西方玩書籍?在此處,書籍不僅是知識層累意義上的書籍,還是承載創作者自身觀念的“作品”,是多樣材質與精湛工藝結合的藝術品。然后,柯孟德博士展示了一系列古今、中西對比卻意趣相映的書籍作品圖片,向聽眾介紹了西方世界自無字手繪本到抄本和印本并行、印刷與批注并重的書籍傳統,包括規格的巨大自由度、書籍內容的個人化、排版布局的形式美,以及跨行業創作帶來的廣闊可能。他還通過這組圖片揭示了古今中西的藝術家們采用創作元素時跨時空的投契,闡釋了當代西方學者和藝術家是如何在其語境內解構甲骨文、書法、剪紙等我們習以為常的中國符號,汲取冊頁裝、經折裝的形式靈感,并據此豐富自己創作的。
顧朗蓉博士帶來的第二場講座題為“中世紀藝術家的冊本”,聚焦于11-14世紀歐洲古冊本所反映的藝術實踐。許多宗教遺存展現出,在當時的歐洲,藝術被視為和辯證法、修辭學、數學同等重要的塑造人的活動,而在藝術門類中建筑是首要的領域,建筑家也是最早的藝術家。冊本是這一時期藝術創造活動的重要部分,其上記錄了建筑師的設計稿本,許多草稿都能在現存的中世紀建筑上找到投射。在巴黎附近一座修道院地下出土的最早冊本上,即繪制了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草圖和雕刻紋樣。冊本主人的名字出現在了柱頭雕刻旁的銘文上,似乎昭示著當時的建筑設計師也兼任雕刻匠師,書籍與藝術品,都是可以將靈魂載向永恒的工具。許多冊本承擔了類似東方畫譜的角色,藝術家們利用它沉淀和傳遞圖式。講座結束后,侯黎明研究員補充道,與巴黎近郊修道院的例證類似,莫高窟的開窟匠師也既懂建筑又懂藝術,藏經洞粉本與西方中世紀手稿的比較研究尚待推進。
第三場講座“壁畫——在永恒與漫游之間”的主講人卡德納斯先生是著名的濕壁畫藝術家,他的講座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向我們生動展現了壁畫藝術從史前到當代的廣闊世界。在西方,壁畫是一門傳達的藝術,自史前人類的洞穴第一次被巖畫所裝飾,建筑便成為了壁畫藝術家想象力的容器,繪畫作為裝飾建筑內外的重要形式,能夠將理念跨越時空傳達給無數的人們。壁畫藝術家往往通過遷移和交流碰撞產生新的技藝,如12世紀的畫家會遷移各處為教堂繪制天頂畫,生產祭壇裝飾的木雕匠師則因其成品便于運輸,擁有固定的工作坊。漫游的藝術家帶來了異域的顏料和技法,極大地豐富了創作的可能性??ǖ录{斯先生隨后為我們梳理了幾千年來壁畫顏料與介質的發展歷程,無論傳統還是創新,壁畫藝術始終是為了傳播藝術家的理念,圍繞著對于神圣空間的追求??ǖ录{斯先生本人的創作領域亦從壁畫延展到書籍,他自述為沿襲了壁畫藝術家隨場地條件改變形式和技術的傳統。
最后,杜克羅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的概況。該館開放于1793年,收藏了豐富的動植物、礦物與人類學標本,集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山地公園、實驗室、圖書館等12座機構于一體,展現了自然界與人類歷程中傳統的、現代的及未來的多學科領域,致力于知識的公眾傳播,自然史的專題研究,并為國家科學政策的制定提供數據參考。杜克羅先生表示,這是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首次聯合其它博物館和私人藏家,首次在境外舉辦如此規模的借展,十分歡迎敦煌研究院的學者今后訪問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
在聽眾提問環節,敦煌研究院的暑期志愿者們就杜克羅先生的介紹踴躍提出了關于兒童博物館教育和無障礙設施運行的問題,均得到了熱情詳盡的解答。
源自:敦煌研究院 作者:孫悅